大庆行

陈芳 2008年6月


 

(一)大庆行是一次意外之旅

6月3日接到方革电话邀大庆之行,欣然允诺。安排好手头工作,6日兴冲冲登上由宁波飞往哈尔滨的飞机途中经转6个小时,致勃勃先后与陈嘉、方革、张鸣林、程顺玲、何智勇、石延坤、韩生、宫明景、王刚、彭冀岳、宋立民、白振国、王再山......握手问候, 三天后又一一拱手道别。

能够大庆行,可以想但很难成。感谢方革,还有清华四月! 这真是一次非常美妙和舒畅的旅行。入住的“绿阳春酒店”座落在大庆高新区世纪大道旁。踏上高高的台阶,一条醒目的横幅“欢迎····3940同学”,立刻将造访的心情收拢,内心洋溢起一种到家的温馨。 欢迎晚宴的桌台很大,同学们陆续露脸,问候长短,围坐一圈。东道主提酒......,曾经四个月的同窗情景瞬间笼罩全身。那时我们日夜厮磨!六年之后再相聚,没有一点陌生感,没有一点距离差,象六年前一模一样的近,甚至更亲。山东的同学还是那么的论酒道,东北同学还是那么的讲实在。三天的行程安排得滴水不漏,周密精心。  

(二)大庆是一座年轻的城市

豪华的市政建设和简陋的沿街铺面形成巨大的视觉差。在博物馆内惊叹高科技展示手段之先进,在博物馆外又为公共卫生设施的因陋就简而惋惜。

大庆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铁人精神”以其独特的方式,一次一次成为激励人民奋进的号令。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油田是大庆的母亲。随处可见的“磕头机”(抽油机的诙谐别称)在田间,在路边,在高楼下,甚至在公园的中间,辛勤劳作诚恳有加,令人有一种怜惜的恻隐。这些看起来十分简易的设备能从地底下几百米,上千米深处打出油来,对我这样一个从小生长在海滨城市的人自然是叹为观之。看到“磕头机”的第一眼, 恨不得立刻下车与它亲密合影。但很快,遍地的“磕头机”成为视野的全部。它,就是大庆!

大庆很大。大庆油田很大。油田人的心也大。 市政府门前有一块广场,叫“时代广场”。采油三厂党委书记石延坤同学介绍“比天安门广场大”。果然!它不仅大,还很有内容。当我们接近广场中心的时候,地下喷泉突然喷薄而出,好一派壮观景象。嬉戏的孩子穿着彩色的雨披在水拄间奔跑,妈妈们打着雨伞跟后面追逐。广场的情趣也很美。 油田大,大到不是我能想象。驱车一个半小时,看到一个有着六个手轮的机器,是“松基三井”所在,据说是意义非常重大的大庆油田第一口自喷井!停留10分钟,围着后面的一块石标研究完每一个字,继续驱车一个半小时赶赴下一个重点“大庆石油历史陈列馆”。油田开发初期的艰辛,在“大庆石油历史陈列馆”通过一件件陈列触目惊心。能源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发现能源并利用能源是国计民生的基本要求。大庆油田的发现和成功开采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造福后人。经过50来年的开采,如今大庆依然在向全国输送着每年四千多万吨的原油,为国家建设人民生活作巨大贡献。大庆的历史需要后人记载 ,大庆的开创者更需要后人景仰。铁人王进喜就是这样一个典范。他,给现时浮躁的“拜物”后生们以深刻提警。生活在物质十分贫乏的六零年代,却拥有巨大精神财富的石油工人,正是我们今日求之不得的灵魂安放的美好彼岸。离开“铁人纪念馆”,我情不自禁留下了:“人,都需要有一种精神;精神,才是人生最可宝贵的财富。”这样发自肺腑的内心独白。是啊,人要一股劲,哪怕只是一根筋,做一件心无旁骛的事, 乃人生最大的快乐! 油田人心大,是因为他们有广阔的胸怀。面对茫茫草原地下乌油,他们的上一辈艰苦卓绝,他们的下一辈科技快乐。一切因为有了石油,生活和工作都因此而丰富和充实。同学方革所在的“汉维能源”制造玻璃钢管件替代过去的金属管道,服务与配套采油工业,短短三、四年发展迅猛,已经拥有国际专利39项,乘上了科技领航的快艇。

(三)大庆同学是一群豪情和善客的朋友

方革从6日接到第一批同学起就全程陪同,安排食宿游览参观访问。石延坤提第一杯酒时的滔滔不绝和痛饮最后一口酒时的万丈豪情前后呼应。宫明景匆匆前来只为与同学握上一次手。白振国赶完博士论文,提着高级相机加入到湿地竹筏的队伍。王再山好象不善酒,把脖子都喝红了。

造访大庆的同学是一帮热情洋溢,充满生活情趣的朋友。 程顺玲大姐乘万忙工作间隙提议到大庆走走。彭冀岳和王刚提前三天前往打前站,与方革拟就活动方案,又不分昼夜联络参会同学。韩生和宋立民就是在半夜梦醒时分受到的热情“骚扰”。张鸣林和陈嘉携家眷成群结队而去,令大家在深深的同学情意之上,又结下厚厚的生活友谊。

大庆之行非常美好。 我什么事都没有干成。只发了一条短信给远在湖南湘潭没有参加活动的陈斌:“我们各位(列了一大串名单...)在大庆当奈湿地的竹筏上,共同祝你端午节快乐(地‘生气’)!”。
愿同学情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越来越厚!

(后记)

在哈尔滨太平机场等候飞机的二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机场昂贵的咖啡才啜了一小口,回忆令人愉快。 没有带手提电脑,又想写些什么。一张用来订机票的A4纸反面写满了转到正面在印刷字的空隙里继续,订票纸用完之后发现套机票的封套还可以写一些。到了见缝插针的余地都没有的时候,觉得该收尾了,于是果断的写完三个“越来越”,收起两张皱巴巴破兮兮的纸小心放进包里。

身边来来往往的旅客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