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CF

陈芳 2007年10月


 


打记事以来,从没有过缺钱的感觉。
这在60年代,70年代,乃至80年代都属稀罕。因为,事实是大家都缺钱!
今天,发现财富可以用CF来表示,突然兴奋不已。莫不是名字取得好?CF,CF,财富!在金钱面前,我一直是那样乐观,自信,无忧无虑。
往事凿凿,绝无虚言。

60年代
童年时代,需要自己化钱的项目有三项:化2分钱租看小人书;化3分钱租看西洋镜;化4分钱在盛夏吃一冰棍。
想吃冰棍的事不用我操心,一般都由哥向妈要钱,然后一人咬一口解馋。好在这种馋总不是太强烈。看西洋镜的机会也不是很多。货郎一般要个把月才到镇上一次,通常是一头挑着西洋镜,一头担着DoDo糖。说是西洋镜,其实就是一个六角的空心玻璃圆柱,里面洒些碎纸屑,一摇,六面玻璃镜子对称呈现五彩缤纷景象,俗称万花筒。但当时不知其中原理,只觉得神奇,象个魔镜,又变化无穷,总是百看不厌。看西洋镜的时候,货郎会捎带Do下一块糖,白白粘粘的没有规则,含在嘴里,唇嘟得老高,精神和肉体都十分享受。看西洋镜的3分钱一般会从拣碎玻璃渣的收入中列支,基本自给自足。拣碎玻璃渣,也就是现在的拣破烂,那时没有矿泉水瓶,没有易拉罐空壳,没有牛奶盒,但村头巷尾,尖角旮旯会有一些碎玻璃,烂木片。挎个竹篮,捏把火钳,偎着墙角,挑挑拣拣,寻寻觅觅,总能找到一些换钱的宝贝,有几分算几分,从供销社的收废品处出来,扬着羊角辫,舞着空竹篮,蹦蹦跳跳,那个高兴劲!手心攥得紧紧的,那是一天的劳动收获。至于看小人书的情况就比较频繁了。摆小书摊的是一位哑巴老人,住在5/6里外的某村,全镇当时10几个村,每处半天,轮一圈也就一个星期为一个周期。每星期要是都想看上小人书,费用来源还是得动点脑筋。

有几个办法我都用过:从前农村没有卫生设施,家人如厕用的是马桶,每天傍晚一项最艰巨的工作就是倒马桶,那可是又沉又臭。粪缸集中在村头的田野边,每隔几天,就有附近的农民摇着水泥船到处换便,按2分钱一担收购,偶尔还因为成色或高或低支付,最好的情况一缸大抵能换回一毛。这些也就是我每星期的主要收入了,因为我是女孩子,倒马桶之类的事比我哥做多些,收入自然也高些。这样一来,看小人书不成问题,富裕的时候还可以请人看一两本。其他的创收办法还有摸螺蛳、种葵花子、挑马兰菜、Di乌葱......:摸螺蛳是夏天去河滨游泳的时候,用手指在河埠头石缝里掏,那里排排的蜒着带青苔的螺蛳(我们那儿叫蛳螺),伸手几下就能掏倒一碗,游泳后带回家剪去螺尾壳,酱酒一炒,几粒葱花,就算孝敬父亲作了下酒菜。种葵花子每年只有一次。早先住在乡政府,很大的后园里面,花花草草,奇形怪状,柳枝扭腰,玉兰昂首,含羞草在水沟里逗趣。爸是乡政府的文书,花园就在他办公室的窗后。一次他带我们几个孩子开垦了一条垄,栽上几枝向日葵后宣布:这个就归你们几个管理,到时收割。收获的情景历历在目,扳籽、凉晒、去瘪、用报纸包了很多份,然后分送到各户叔叔伯伯家里。种葵花子成功后,还种过一次南瓜,南瓜采摘后,请食堂师傅做了一大锅,与来大院玩耍的小伙伴们分享了。挑马兰、Di乌葱是都是在春暖化开的时候,趴在河沿边,小姐妹仨仨俩俩,欢歌笑语......创收的办法可能还有其他,虽然后面的几种都不能换现钱,但换到了不少人情。人情是什么呀?现在来理解:无限财富呗!

就是这样,童年的时光既富足又充满生趣。

70年代
从乡政府的集体房搬出,住进民居。“新”房子楼上楼下,前庭后院。
后院是个大果园,村所属,长的梨树、橘树,还有几棵桃树。园子中间一个小小的水池,飘满了绿色浮萍。果园的外围是水田,蛙鸣虫呤,水稻叶子沙沙作响。 很有空间,还很有时间。

开始养狗。
也养过鹅。
在学校里养猪。
一段时间还养兔。

(未完待续)